Search

中環街市重開引來不少人特意前來重溫昔日記憶,更多人則一心到中央部分的水磨石大樓梯留影。但其實內裡保留...

  • Share this:

中環街市重開引來不少人特意前來重溫昔日記憶,更多人則一心到中央部分的水磨石大樓梯留影。但其實內裡保留的13個攤檔原型,更讓人聯想起它作為街市的歷史。

第一代中環街市早於 1858年便在現址出現。1895年重建時改為​​樓高三樓、中間設有塔頂建築的維多利亞風格。1937年時街市又再度拆卸重建,成為現時所見集裝飾主義和包浩斯簡約風格的摩登流線型建築。在1939年5月開幕時,街市來共有 263個檔口,地下有雞鴨和鮮魚,二樓是肉枱,三樓則有菜蔬。

活化後的中環街市,原來 263個檔口中,僅有13個被保存下來。這些水磨石舖位,在設計上針對不同檔口類型的實際需要而設。魚檔的水泥工作枱上有凹槽設計,讓水可以沿枱上流走;兩個大水缸,則用以暫養活海鮮。至於肉檔,兩個並排的四方形中空工作枱最為顯眼,放上厚重的大木砧板,將肉類斬成若干斤兩,再切片或斬⻣;肉檔上方的幾排鐵架比魚檔多,可掛起展示豬牛各部位,邊切邊賣。

位於二樓的舊菜檔和水果檔,三組層架可陳列不同種類的蔬果,顧客來到,一目了然,既方便選購又可增加擺放貨物的空間。頭上的鐵架則可上蘿蔔、大蒜等大一點的菜類,省位又美觀。檔口的方正及對稱設計,以及橫向流線型線條,呼應了街市整體的現代流線風格。

從現時於一樓展示的黑白舊相可見,每個檔口的貨品都擺放得密集擠迫,並在巧妙設計下用盡每一寸空間,從中可窺見昔日檔主做生意的情境。當街市內大部分空間都進駐了新的店舖或食肆時,對於這些舊菜檔,你又會有什麼新的想像?

拭目以待。

#中環街市 #流線型建築 #CentralMarketHK #香港街市 #就係香港


Tags:

About author
not provided
「就係媒體」由一群來自傳媒、出版、設計創意、文化藝術及市場推廣各個界別的工作者組成。通過各種形式與想像,說香港與香港人的故事。
View all posts